






地震时,上部结构置于柔性隔震层上,只做缓慢的水平运动,从而“隔离”从地面传到上部结构的震动,大幅降低上部结构反应。大地震时结构如同处于“安全岛”上,能有效保护建筑和室内物品不受损坏。这种把传统“硬抗”方式改为“以柔克刚”的减震技术,是中华文化“以柔克刚”哲学思想在抗震减灾技术上的成功运用。我们的祖先早就成功地将隔震技术运用在遍布全国的宫殿、寺庙、楼塔等建筑中,使它们在历次大地震中得以保存下来。现代隔震技术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新技术,主要应用于复杂或大跨建筑、建筑、学校、医院、住宅、重要设备和历史文物等,有些隔震工程已经成功经受了地震的考验。我国座隔震建筑于1980年建成。1993年建成的我国栋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橡胶支座隔震房屋,位于广东汕头,经受了1994年台湾海峡3级地震的考验。
滑移支座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。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,滑移支座材料因长期暴露在外部环境之中,因此很容易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,比如光照、热量以及氧化和腐蚀等,久而久之便会引起滑移材料开裂等病害。通常情况下,滑移支座所处的周围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,而且支座自身质量也有很大的不同,滑移支座实际使用寿命也就有所不同。

承压橡胶板应用木锤轻轻敲入下支座钢盆中,并必须使橡胶板与下支座钢盆盆底密贴,不得在钢盆内夹有空气问层。
且已知主梁恒载支点反力NMIN=726KN,大于所选规格支座抗滑小承载力273KN,故全部满足要求。

板式建筑支座的选用及安装首先,对于建筑标准跨径小于10m的简支板、梁桥,我们大多直接采用油毛毡垫层,高等级公路建筑有的也使用橡胶平板支座。
对隔震支座上预埋钢板水平度和轴线位置进行复检,同时检查隔震橡胶支座外观是否正常,如有脱漆现象,必须进行修补,包括螺栓头部分,满足要求后浇筑混凝土。
